2017年外贸企业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据海关总署统计,2017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额为13.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6%。其中,出口额为7.2万亿元,同比增长15%;进口额为5.9万亿元,同比增长25.7%。这与2016年上半年的形势形成鲜明对比,彼时进出口额均出现下降。从“双降”到“双升”,让我们看到了外贸走向的好转。而“一带一路”更是为我国外贸企业打开了新的贸易大市场,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需持续疲软导致的出口胶着。
不过,美国推波助澜的一股“反全球化”浪潮正加重世界贸易摩擦。这与中国实施的“一带一路”等“全球化”主张相冲突。
2017年8月18日,美国决定对中国发起“301调查”。若最终的调查结果指向中国存在“不合理或不公正贸易做法”,则美国将使出单边制裁手段。美国这个“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如今却背弃了“全球化”,令人唏嘘。这实质上是其贸易保护主义思想在作怪,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除此之外,2017年,外部形势更加复杂,政治风险引发的贸易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包括印度挑起边界对峙、韩国部署“萨德”等,将亚洲地区的贸易风险引向深渊;国外贸易政策变化较大,比如印度改革商品和服务税(GST)、伊朗收紧进口政策等。可以说,当前外贸企业处在贸易风险高发期。
本次调查报告由《进出口经理人》杂志社和德国莱茵TÜV集团联合发起并完成,也是第6次发布此项报告。从调查结果看,相比往年,外贸企业反映贸易风险加大的比例增加,但对出口预期持明显乐观的态度,并且更加主动地创新升级、运用外贸新业态。“2017年外贸企业生存现状调查报告”为您呈现外贸企业的真实情况。
调查样本说明
本次调查共收到1219家外贸出口企业的反馈。分行业看,机电行业企业仍然最多,占36.1%;接着是轻工行业企业占19.2%,五矿化工行业企业占14.6%,食品土畜行业企业占8.7%,纺织服装行业企业占7.3%,医保行业企业占3.7%,其他行业企业占10.5%(见图1)。
在被调查企业中,生产型企业最多,比例为54.3%;相比2016年,服务型企业数量超过了流通型企业,它们的占比分别为24.2%和18.3%(见图2)。
影响出口的最大因素有变:
成本上升强势登顶
从过去几年的调查结果看,国际市场需求减弱、订单减少及成本上升、自身创新研发能力不足一直是影响企业出口的前三大因素,地位牢固,顺序难变。但从2017年调查结果看,成本上升越过国际市场需求减弱、订单减少这个多年冠军,登顶影响企业出口的最大困难。这种变化值得关注:一方面反映出国际贸易形势有所好转,企业出口订单有所恢复;另一方面,劳动力、原材料和税费等在内的成本上升是多年来老生常谈的问题,它伴随着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而更加凸显。相比往年,另两个明显的变化是,汇率波动从2016年的第5位上升到第4位,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和升值增大了企业的收汇风险;贸易风险加大更是从2016年的第8位跳至第5位,说明近两年频繁出没的政治动荡、地缘冲突等事件增添了国际贸易环境的多重风险,值得警惕(见图3)。
出口地区分布:欧美仍是老大,
新兴市场现“黑马”
从连续4年的调查数据看,北美、欧盟和东盟一直是外贸企业出口最多的三大地区,其中北美和欧盟两大传统出口市场势均力敌(见图4)。
虽然来自这两个市场的贸易摩擦和阻力在加大,但其出口地位一时难以撼动。2017年,选择东盟的比例明显上升,达16.6%;选择非洲市场的比例仍排在第4位,而东欧成为一匹“黑马”,超过日韩和拉美,上升到第5位。这说明“一带一路”对新兴市场的贸易促进作用非常明显。由于受近3年国际油价大跌影响,拉美部分国家经济严重萧条,比如委内瑞拉、巴西等。这导致本次调查中企业选择该地区的比例下滑不少。而受政治风险影响,选择日韩的比例也在减少。
走出2016年低谷,企业对
所有市场的出口信心均恢复
在企业出口市场预期的调查中,近3年调查结果对比显示,2015年企业比较乐观,2016年到达低谷,2017年企业的出口信心明显恢复。本次调查显示,相比2016年,外贸企业对所有市场的预期均有好转,选择“增长”的比例全部明显上升,选择“下降”的比例则全部明显下滑(见图5)。对比2016年的悲观情绪,这样的乐观结果说明2017年外贸形势正在改善。
2017年出口预期:双“上升”
明示未来贸易正能量
在 “过去1年企业出口规模和利润情况”调查项中,从连续3年的调查结果看,2017年“规模上升,利润上升”终于扬眉吐气,企业选择比例最高,达28.3%(见图6);2016年低谷时,选择“规模下降,利润下降”的企业最多;外贸形势较为乐观的2015年,企业选择最多的项也只是“规模持平,利润下降”而已。在过去的逆境中,外贸企业终于穿越了国际订单严重减少、经营业绩下滑及外贸新业态冲击等多重因素释放的硝烟,进入一个相对平和期。不过,应该看到,本次选择“规模下降,利润下降”的企业也不在少数,说明仍有一些企业还在转型升级中苦苦挣扎,国际贸易风险并没有根本好转。
企业的乐观情绪也反映到了对2017年出口规模预期中。虽然企业仍然呈两极分化态度,但可喜的是,选择规模和利润都“上升”的企业占33.8%,比2016年大幅提升8.7个百分点,快速超过选择规模和利润都“下降”的企业占比(16.9%)拔得头筹(见图7)。
开拓国际市场的主要方式:
参展第一,电商占比扩大
开拓国际市场的主要方式:参展第一,电商占比扩大连续几年调查显示,参加展览一直是外贸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主要方式,本次选择比例为35%,相比2016年增加3.7个百分点。作为外贸新业态,电子商务平台在调查中的占比连年上升。本次选择电子商务平台的企业占29.4%,高于2016年占比。依托国外大型经销商和境外营销网络这两种传统方式的地位也有所增强,占比分别提高到17.6%和14.7%。选择“其他”的比例则下滑9.2个百分点。这4种主要方式的排序与往年调查结果相同(见图8)。
三大方式厚积薄发,
从内而外化解成本压力
在本次调查中,成本上升强势“逆袭”,成为影响企业出口的最大因素。那么,企业是如何化解成本压力的呢?从连续几年的调查结果看,企业从自身出发消化成本压力是主流:调整产品结构、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一直是前三大方式。在本次调查中,这三大方式的占比分别是21.6%、15.9%和15%(见图9)。这种由内而外的主动型方式释放出积极的信号,因为只有从内部改造自己、在产品质量提升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有所投入,才能真正获得和把握市场竞争优势。这也得益于近些年国家政策的持续引导。
与2016年调查结果基本一致,通过谈判让海外买家分担和向上游企业压价分别排在第4位和第5位。另外,减少出口、扩大内销占比为7.7%,相比2016年提高1.1个百分点,说明企业对国内市场的重视程度增加。
更多运用跨境电商出口,
不错过外贸新业态红利
如今,跨境电商已经度过了疯狂发展期,进入红利快速释放期。近几年,企业对这一外贸新业态也经历了从抵触到接受,再到使用和融合的过程,甚至一些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电商平台。本次调查显示,企业已开展跨境电商的占比达到44.3%,高出2016年6.6个百分比。在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中,外贸企业选择阿里巴巴的比例最高,为45.1%;其次是亚马逊、eBay、中国制造网和速卖通等。同时,企业自营平台占4.9%(见图10)。
打造高价值自有品牌,积蓄与
国际老品牌竞争的实力
过去, 我国外贸靠加工贸易“ 打下一片江山”,但仅在全球供应链底端拿微薄的利润,而欧美等发达经济体轻松将高利润收入囊中。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创品牌,努力向产业链中高端进发,与国际老品牌一较高下。从连续4年的调查结果看,选择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占比一路上升,分别是40%、45%、47%和48%(见图11)。照这种趋势,超过50%已近在眼前,未来引领全球创新风向也并不是痴人说梦。
在“自有品牌占出口额的比重”调查项中,选择自有品牌占出口额比重超过50%的企业达到41.1%,远远超过了2016年的34.3%,其中一些企业已实现100%自有品牌出口。选择自有品牌占出口额比重在10%~50%(含)之间的企业占比最多,为48.2%;自有品牌占出口额比重少于10%的企业仅占10.7%(见图12)。
降低出口风险,企业需要
更多海外市场信息
信息不对称带来贸易风险。在本次调查中,外贸企业最希望得到的支持仍然是更多的海外市场信息。但后面几个调查项排序有变:改善外贸企业融资环境占比超过提供出口信用保险,上升到第2位。同时,关税调整从连续几年第5位上升到了第4位(见图13)。位次的变动反映了融资难一直都在、成本高从不缺席,这也构成了企业转型升级的阻力。
过去几十年,外贸企业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现在国际贸易大环境反复无常,贸易风险也起起伏伏,致使外贸企业疲于应对,但是应该看到,国家一直都在为我们寻找“出口”。不管是“一带一路”这样的贸易大工程,还是国内外自贸区建设这样以点带面的举措,抑或贸易便利化、税收优惠等这样的接地气政策,都在为外贸持续注入正能量。
毋庸置疑,我国外贸已经步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外贸人,充满信心地继续奋斗吧,就像没有受过伤害一样!
(来源:进出口经理人,执笔:李前)
对接洽谈
经贸商机
实操资讯